草書字體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,很多網友都喜歡草書的結構簡省、筆畫連綿,但是網上的草書字體卻不好找,今天本站都為大家準了十款草書字體的合集,讓草書愛好者在電腦上也能隨時享受的草書的優美字形。
博洋草書3500.ttf
博洋草書7000.ttf
方正黃草_GBK.ttf
迷你簡黃草體.ttf
中國龍行草體.ttf
金梅草行字形空心.ttf
金梅毛草書繁.ttf
空心草體.ttf
漢儀智草繁.ttf
迷你繁智草.ttf
章草起于西漢,盛于東漢,字體具隸書形式,字字區別,不相糾連;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。有見漢末以來《急就章》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《急就章》的章字得名的,最為無稽。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,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,都屬臆測。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、章楷的章同義,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,字與字不相牽連,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,近人多信此說。
今草起于何時,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、王洽兩種說法。從傳世的表、帖和出土的漢簡、漢磚看,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,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。草書也會隨之變異。略晚于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《草書勢》,對草書有“狀似連珠,絕而不離”、“絕筆收勢,馀綖糾結”、“頭沒尾垂”、“機微要妙,臨時從宜”的描述,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,已不拘于章法。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。說今草起于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;說今草起于二王,是著眼于典型的形成。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。
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、懷素為代表的狂草,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.狂草亦稱大草,筆意奔放,體勢連綿,如唐朝張旭《千文斷碑》、《古詩四道》,懷素僧《自敘帖》等等,,張旭史稱“草圣”,孫過庭《書譜》字字區別,不相連接,而筆意活潑、秀媚。“大草”與“小草”相對稱,大草純用草法,難以辨認,張旭、懷素善此,其字一筆而成,偶有不連,而血脈不斷。
從草書的發展來看: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、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。
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,一般稱為隸草,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。
初期的草書,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,是一種草率的寫法。稱為“章草”。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,波挑鮮明,筆畫鉤連呈“波”形,字字獨立,字形遍方,筆帶橫勢 。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,后至元朝方復興,蛻變于明朝。
漢末,章草進一步“草化”,脫去隸書筆畫行跡,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,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,稱為“今草”。今草,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,今草書體自魏晉后盛行不衰。到了唐代,今草寫的更加放縱,筆勢連綿環繞,字形奇 變百出,稱為“狂草”,亦名大草。
到了今天,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。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,結構簡省,偏旁假借,并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。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筆畫帶鉤連,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。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,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。章草筆法用“一”形,今草筆法用“s”形。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。運筆放縱、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。
方法一:控制面板/字體/文件/安裝新字體;
方法二:直接將字體復制到C:\WINDOWS\Fonts。
方法三:針對win7系統,用戶只需選中字體右鍵安裝即可。